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1987)
-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1987)
Located at the Longgu (Dragon Bone) Hill, Zhoukoudian,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it is an important Paleolithic A...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Entrails-Shape machinery matrixs in Chinese Medicine
“藏象”范畴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正是以“藏象”为核心构建了人体的生命模型。
中医学将深藏于体腔的内脏统称为脏或脏腑,根据各自的形态特点、性质特点和机能状态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其中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特征者称为脏,包括心、肺、脾、肝、肾五者;具有“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特征的称为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胧、三焦六者;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却具有类似五脏“藏而不泻”的特点,这一类内脏的生理特征是既不同于五脏,也有别于六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素问·五脏别论》)。
唐·贾公彦疏:“正藏五者,谓五藏:肺、心、肝、脾、肾,并气之所藏。”由此可知“藏”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注:“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由此可知“象”指外部征象。“藏象”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本义为:五脏表现于外、可观察到的征象。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藏象的涵义为:人体各个脏腑形态、阴阳五行属性以及脏腑生理功能、所对应四时五行表现于外的征象。我们所理解的藏象学说涵义为:在中国古代象数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治疗反馈、物候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以五脏为核心的各个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解剖形态特点、生理气化功能、相关身形官窍、相应四时万象及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黄帝内经》全书提到“藏象”一词仅两次,都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一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篇名;一见于该篇经文中的“帝曰:藏象何如”。以“藏”与“象”二字相关成句者,在《黄帝内经》中亦仅两见,一见于《素问·五藏生成篇》“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一见于《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藏何象”、“少阳藏何象”、“阳明藏何象”。《灵枢》及汉以前的医学著作中均未见到“藏象”一词的使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黄帝提出“藏象何如”,岐伯进行了详细的回答。这段经文概述了五脏的主要功能、阴阳属性,五脏与形体官窍、时令气候相通、相应、相类的密切关系,以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胆的功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藏象”的原始含义。
唐·王冰在《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之下仅注释了“象”字:“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他在《素问·五藏生成论》“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经文下又注解道:“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王冰的注解指出:“藏象”的本义是指内在脏腑的功能表象。
《黄帝内经》之后的晋、唐医家,在分类编次《内经》原文时,对有关脏器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类,所取类目名多题作“五脏”、“脏腑”等,“藏象”内容作为脏腑功能之表象,是隶属于“五脏”、“脏腑”类目之下的。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等。
到了元代,滑寿著有《读素问钞》,乃取《素问》经文择其枢要,各以类从,分为十二类。首次将“藏象”作为类目名。类目名下附文云:“五脏以位,六腑以配,五行枚属,职司枚分,具藏象钞。”该类下节录了《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经文,剪辑成五段文字,反映了“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藏象”一词随后在后世研究 《黄帝内经》的著作中常用来命名篇目。
明·吴昆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中对藏象解释说:“象,犹天象之象,可见者也。”从人体内脏与天象相应的角度阐发对藏象的理解,揭示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
明代张介宾《类经》十二大类中第三类为“藏象”类,其对“藏象”的注释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确切地指明了藏象是内脏本质与其功能现象的统一体。
清代张志聪的《素问集注》,进一步把“藏象”之“象”解释为“像”。他注释说:“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像,以应天地之阴阳也。”象不是“可阅者”或“形见于外”的象,而是与天地阴阳相应的脏腑内在的、本质的一种意象。
以上反映了古代医家注释《黄帝内经》,对藏象研究的一些主要观点。“藏象”的本义是指脏腑功能之表象,但在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藏象”被引申为概括人体内在脏腑本质及其与功能表象、四时阴阳相应规律的基本范畴。《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藏象内容,既提示了机体五脏与五神、五华、五体之间功能活动的统一性,又反映出入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并对人体整体机能加以分类概括。它以五脏为中心,从每一脏的主要功能,各脏与形体组织、外部官窍的联系,各脏的阴阳属性及与四时五行的对应关系等方面着眼,把人体的生命活动分别归属于心、肺、肝、脾、肾五大系统之中。这段经文突出反映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现了以五脏为核心的“四时—五脏—阴阳”的模型本质。因此,“藏象”的引申义概括了这段经文的深刻内涵。作为类目名,“藏象”已超越了它在经文中的原始含义,而成为涵括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神等在内的,体现人与天地之象相应的富有哲学意义的中医范畴。
20世纪50年代开始,藏象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自那以后,藏象被确立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范畴,藏象学说被认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核心的象系统。它以五脏生理功能为重点,强调脏腑与五体九窍等的内在联系,强调脏腑与时辰、节令、物候、方位、音律、颜色等的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关联,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形体、诸窍、精气神等。
中医藏象学说从本质上说,是以五脏为核心的、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功能模型。它所揭示的脏腑与脏腑、脏腑与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功能联系,都是人体作为系统整体的运动规律的反映。这些整体规律是用元素分析方法所不能把握或难于把握的。
中医藏象学认识的五脏虽然与现代医学解剖所认识的五个脏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五脏所包含的功能远远超出五个对应解剖脏器的功能。经络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解剖学上却找不到经络独立的实体。目前提出的神经学说、中枢神经机能说、肌肤—内脏—皮层机能说、神经体液调节机能说、类传导说等多种假说,均没有圆满地解释经络现象。实际上,经络活动的许多机制分别属于或联系于多种已知的解剖结构,但又不与其中任何一个解剖系统单独重合。
中医采用以象测藏方法,从机体的外在表现及对刺激的反应等,推导脏腑的功能、经络的特性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这就决定了藏象学说是在人体气化运动中、在脏腑功能的表象中,揭示人体内外结构关系,解释活体生命无法直观的内在、本质的机理的。又因为“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而中医藏象学说的内容恰恰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数模型,对所有能掌握的人体脏腑信息进行类归组合,符合“模型”定义。因此,“藏象”本质上是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功能模型。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