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Meridian-Entrails relations regular pattern law



脉-脏腑相关联系的规律及其机制的探讨

何为经脉-脏腑相关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脉脏腑相关。

经脉-脏腑相关的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脉脏腑相关应包括经络与脏腑相关、穴位与脏腑相关、躯体内脏相关等等内容;而狭义的经脉脏腑相关就是指十二经脉与脏腑的相对特异性联系。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发展

① 古典文献记载:《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其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成。”经隧即经脉,强调经脉与五脏的联系。《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这既概括了十二经脉总的特点,又说明了十二经脉的重要功能是沟通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因此,有学者称之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躯体内脏相关的学说”。《灵枢·经脉》中更是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及五官之间的联系。这既强调经络与脏腑间密切的相关性,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基础。

② 现代发展:较早提出经、穴-脏腑相关的为我国学者刘磊;到90年代,八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专家委员会又把整条经脉与脏腑相关加以考虑,提出“经脉-脏腑相关”的假说。

归纳起来,经脉-脏腑相关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经脉与相关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

二是脏腑病理变化在经穴上有反应。可通过这种反应,“司外揣内”而推断出内脏疾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表明五脏疾病可在相关原穴上出现反应。

三是经脉上的理化刺激对相应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这是针灸治疗的核心机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强调“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在治疗上依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刺激相关经脉、经穴,达到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

二、经脉-脏腑相关规律的机制研究

(1)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包括的重点课题(引自周逸平):

1.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


主要依据《灵枢·经脉》观察每一条经脉与相应脏腑、五官的联系,通过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联系的观察,证实经脉与相关脏腑间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既往已有学者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联系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经脉与相关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

2.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

即一脏多经研究,研究某一脏腑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这种一脏多经研究既往报导很少,近来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定性把握和定量精确分析,明确脏腑与不同经脉间的具体相关度,以精确地把握经脉-脏腑相关的实质。

3.经脉脏腑表里相合的研究

根据《灵枢·经脉》确立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理论,探讨阴经与阳经、脏与腑之间的表里相合关系,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等经脉脏腑表里相合关系。有研究者在脏腑表里造模基础上,研究相应表里经脉对相同脏腑的异常功能的调整作用,但其中机制尚不清楚。

4.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途径的研究

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可见膀胱经在十二经脉中的特殊地位。有人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的核心,背俞穴是联系十二经脉的枢纽”。现代生理学认为背部是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分布与体表及脏腑的主要通道和枢纽。研究膀胱经背俞与相应脏腑联系和相对特异性联系途径,及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可能是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要突破口,其中机制的揭示,可为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提供实验基础,对提高针灸治疗脏腑疾病疗效也有重要意义。

(2)目前较为公认的经脉-脏腑相关的两个学说和一个假说(引自朱兵著《针灸的科学基础》):

1.植物神经的体表-内脏联系

日本石川教授父子两代对这种联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阐明经穴-脏腑相关的重要理论。在体表-内脏之间,反射和关联的形式有:
①内脏-皮肤关联:当某内脏受到刺激时,经传入神经, 冲动进入脊髓后可引起相应节段的皮肤感觉过敏。
②皮肤-内脏关联:当刺激不同皮肤分节部位时,便可引起相应内脏器官的过敏反应。
③皮肤-内脏反射:当刺激不同皮肤分节部位时,便可引起相应内脏器官的机能改变。
④皮肤-分泌腺反射:当刺激相应皮肤分节部位时,便可引起消化分泌的改变。
⑤此外,还有内脏-内脏关联或反射;皮肤-肌肉反射以及皮肤-皮肤关联等。
这些结果虽然不是以经络,经穴为对象的,但是却对以体表刺激作为治疗手段的针灸疗法很有启发。


2.从胚胎期的节段支配考虑

胚胎早期,胚体由40对体节沿胚体中轴连接而成,致使胚体呈分节状结构。每一分节均由体躯部, 内脏部和神经节段三部分组成,它们构成了脊椎动物和人体的原始机能性局部单位。在一个原始分节内,由神经节段向体躯部和内脏部分别发出体躯神经和内脏神经, 将两部分联成一个整体。以后随着胚体的生长,分化,内脏器官无论变成什么形状,肢芽如何向外伸展;体躯部的皮节,肌节如何向远处变位,转移; 其神经根怎样重新排列,组合,形态上尽管形成复杂的神经丛,但机能上仍然保留节段性的支配关系。一旦内脏发生病变时,病理冲动沿内脏传入神经到脊髓后角, 经过相应节段的体躯神经感应到体表;反之, 体躯部位的变化也能影响其相应节段的内脏器官。所以,所谓的经脉-脏腑相关或曰体表-内脏相关可能与这种联系有关。


3.季钟朴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简称SVVCS)假说

季钟朴(中国中医科学院)认为体表脏腑的这一联络系统是我国古典经络学说的核心,但这个联络系统又是一个新的生理学系统,是现代生理学还没有注意到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循经感传、气至病所和经穴脏腑相关联系的大量研究资料,季钟朴在1981年把这一系统命名为“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skin-visceral-vegetative correlative system,简称SVVCS)。他认为古人所见的是血管、神经(血脉、经脉),今人所见的也是神经、血管,没有见到别的。但经络现代研究却发现了现代生理所没有的新功能,即“经穴脏腑相关”。

这个假说的根据是:①首先是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麻醉阻滞神经传导后一切穴位刺激就毫无效果;②循经感传的感觉过程必然经过外周神经(也包括植物神经),到达高级中枢,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感觉(只能产生幻觉);③“气至而有效”,在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④体表穴位因内脏疾患产生病理性反应物,和其他病理生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反射现象;⑤到目前为止,从穴位,沿经络线到效应器,所有的变化(生理病理变化,生物物理变化等)大都是属于植物性的;⑥形态学、组织化学关于交感神经调节局部血流的研究支持上述假说。

季钟朴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指人体的神经和循环两大系统,前者为联系系统,后者为运输系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